尋.茶緣
記憶中有位「阿福伯」總是從凍頂老茶區步行而來,擔來珍藏的好茶,用紙一兩一兩的包好,來與阿里山的村民們結緣。村民們買回家後,習慣將它掛在大灶煙囪管上,用柴火的餘溫保存茶葉的乾燥。那一味茶……就是特別甘醇溫潤。
回想起來,那已經是民國70 年以前的事了,當時阿里山地區都還未開始種茶。民國72 年家裡開始種茶,經常在課後幫忙父母製茶,也漸漸的喜歡上茶,每天下課後總喜歡學大人有模有樣的泡茶、學習製茶,與茶結下不解之緣,希望成為出色的製茶師。
民國80 年後台灣高山茶在市場的帶動下,茶越種越往高山,製茶發酵,越走越輕發酵,講求高山「菁氣」。製茶隨著市場所要的趨勢,也一改傳統的製法,做的茶有清香,但韻底不足,高咖啡因、高鹼更是讓我對茶的熱愛漸漸消退,雖然符合了市場需求做茶,卻感到這條路越走越空虛。
直到無意中喝到茶廠留存的老茶,才又想起對茶最初的感動,在此之後決心找回那一份感動,才開始我的老茶之路。
尋.茶源
尋找老茶變成是一件首要的任務,經常開著車,跑遍北中南各個茶區,也因此結識許多堅持傳統製茶的茶人,陸續找到許多理想中的好茶,也了解到,焙茶與老茶醇化的關係。
十幾年前學過炭焙,但是一直達不到圓熟的技術,有一次在找茶的過程中,遇到一位當年父親種茶初期就認識的茶行老闆,小時候稱他為阿伯,得知他有一手「龍眼木文火炭焙」的好功夫,在幾經說明請益之後,可能是被我那份對傳統製茶的堅持所感動,才決定傾囊相授,當我從內心深處去讀懂龍眼木炭之美,與炭火之間有了心靈交流之後,終於突破老茶的炭焙技術,找到了「技術之源」。
尋.正道
龍眼木炭所提供的是遠紅外線滲透型熱源,可以滲透到茶葉內部,讓茶葉裡外完全乾燥。而龍眼木炭的純陽之火,會去除茶葉裡許多不好的物質,又能產生獨特的香氣,更重要的是低溫文火所提供的溫度,能促使老茶產生慢速的梅納反應。
存放環境也非常重要,一方面要有新鮮的空氣,另一方面也要存放在透氣良好的藏茶器。陶甕有毛細孔最適合藏茶,經過烘焙後的茶葉,使用陶甕存放、再烘焙、再存放,年復一年、日復一日,才能醇化茶中的物質,淨化出茶葉的本質。
在追尋老茶製作的過程中我深刻的體會到,在一切講求速成的現代社會中,堅持傳統作工「龍眼木文火炭焙」,是多麼的彌足珍貴。身為茶人,傳遞正統的製茶之「道」,正是我的責任,也是我堅守的願望。
尋.正味
我熱愛好的老茶,好的老茶沒有生茶的刺激,但擁有醇厚樸實的口感,讓人一喝就喜歡上它,好的茶能用身體去感受,讓人有氣暢神和的愉悅感,這就是茶之「正」味。
品嘗第一口老茶時,沉韻香氣會讓我紛雜的心境馬上沉靜下來,第二口、第三口……純淨溫潤的茶湯會在味蕾上慢慢化開,讓思緒更加集中,工作壓力也一點一點得到釋放……
科技化的生活步調講求速度,讓現代人的健康亮起紅燈,我發現老茶醇化後產生大量的「沒食子酸」,據報導它會分辨好壞細胞,具有「遇壞則強、逢好即弱」的特性,是很好的物質,老茶幾乎沒有咖啡因,不會造成人體的負擔。
當我找到老茶純正的味道之後,就把傳承老茶當成自己的使命,想讓更多有緣人品嘗到茶的「正」味。
尋.新味
從早年致力於各種老茶的研發產製開始,老爺兩一直堅持傳統作工的「龍眼木文火炭焙」。近年來,老爺兩在既有「龍眼木文火炭焙」技術與「老茶製作」的基礎上,擴大研發範圍,創新研發出眾多茶葉種類(如:皇后紅茶、蔗香炭焙烏龍茶、彩蝶蜜香茶…等等),讓喜歡喝茶的人可以享受到老爺兩精心製作的不同風味好茶。
這些創新的茶葉,都是以「龍眼木文火炭焙」的工法來焙製的,而且都是有機與自然農法茶葉,但是在茶葉發酵的工序中加上不同的變化,進而研發出眾多讓消費者驚艷不已的新風味。例如,彩蝶蜜香茶是以佳葉龍茶為基底,再透過龍眼木文火炭焙所烘焙而成的,不但含有豐富的GABA(γ-胺基丁酸),而且聞起來有特殊迷人的蜜果香味,喝起來順口、不刺激、不苦澀,且冷熱泡皆宜,因而深受茶友喜愛。
老爺兩精心製作的更多不同風味的好茶,其詳細內容請參考:創新研發各種風味的好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