慣行農法的弊病

慣行農法就是現代農民普遍使用的農業耕作方法,也就是必須要透過農藥來殺菌、殺蟲、防蟲與抗菌。雖然使用慣行農法也能進行耕種,但它是一種惡性循環,所有的病蟲與細菌,會由於農藥的不斷使用產生抗藥性,導致農藥越用越重,不然就難以產生效果。

再來就是一般慣行農法,既然使用農藥了,必然有下化學肥料,使土地快速的酸化、變硬且越來越貧瘠,種植的作物不易健康生長。再者,除草劑也是慣行農法中必用的藥物,但是使用除草劑對於生態環境、土壤微生物相、蚯蚓生態、土壤氮循環與人體健康,都會產生重大影響,這些都是難以計算的外部成本。而且經常使用除草劑,也會使得土壤肥力下降、微生物群與蚯蚓消失,導致農民必須額外補充肥料和微生物。

日本著名醫學家新谷弘實就指出,慣行農法雖然能減少自然界的蟲害,使作物成長迅速,獲得經濟效益。但是農藥、化肥與除草劑的長期使用,會破壞自然的生態系統,最終會使土壤變得極度貧瘠,而且土中的微生物和其它生物(如蚯蚓等),也會因為農藥與除草劑的持續使用而幾乎死絕。事實上,土讓若是未被農藥、化肥與除草劑破壞,就會有大量小蚯蚓在土中鑽洞,這不但有良好的鬆土效果,而且蚯蚓食用腐爛樹葉後的糞便,更是最天然、最好的有機肥,但是這些天然的鬆土與有機肥自然產生的機制,卻因農藥、化肥與除草劑而死絕,於是農人不得不長期依賴化肥來讓植物生長。然而化肥催大的作物,看似形貌不變,甚至更為壯大,但卻是失去了生命力與養分,使其成為徒具其形,卻營養價值不高的作物。

為了所謂快速的經濟收益與龐大的產量,所以目前整個台灣農業大多長年採用「農藥+肥料+除草劑」的慣行農法,而且藥量與化肥越下越重,到最後使整個生態環境都會受到破壞,台灣土地再這樣利用下去,將來恐怕會產生糧食危機。國立中興大學《興新聞》中一篇報導指出,全台農地廣泛採用「農藥+肥料+除草劑」的慣行農法,正在使台灣土壤「慢性自殺」。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則指出:「台灣農地就像躺在加護病房的病患,只剩下農藥與化肥兩根呼吸管,在維繫著台灣農農業的生命」。(https://goo.gl/83bz8q)。

慣行農法速成的誘惑,以及農民的盲點(只計算人力、農藥、肥料、除草劑等明顯的生產成本),是慣行農法在台灣盛行的主因。殊不知若將生態環境破壞、糧食安全危機、人體健康危害等外部成本計入,慣行農法對台灣的貢獻,可能是得不償失的。但是由於慣行農法積習已深,在台灣若想要落實友善土地、環境與人體健康,將需要進行一場採用「自然與有機農法」的「巨大觀念革命」。

自然農法、有機農法的特色與優點

所謂的「自然農法」就是不施用農藥,而是用一些自然資材去代替,例如:大蒜乳油、辣椒水、木醋液…等,也就是用天然的資材去防蟲與制菌。再者,自然農法也不能使用化肥與除草劑,使用的肥料都要是全有機的。

而且,自然農法因為沒有破壞土壤微生物相與蚯蚓生態,土讓會健康平衡,有益土壤的微生物會轉變有機質為肥分,還會進行複雜的天然生化作用來改良土讓,營造植物生長所需的天然養分與良好環境 (https://goo.gl/3KPGbN)。並且,健康土讓中還會有蚯蚓長期自動鬆土與施肥(蚯蚓食用腐爛樹葉後產生的糞便就是最好的有機肥),讓土壤鬆軟,沃土厚度充足,幫助植物開根散葉與成長茁壯,這就是大自然的智慧。

至於雜草問題則需要以人力輔以機器來除草,或是採用「草生栽培」。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楊德昌場長表示,農地上的雜草並非全然無用,倘能讓作物與草類共存共榮,不但可節省雜草防治成本,對環境的美化及生態的保育也頗有助益。草生栽培重點在於慎選草種,不但要具備淺根性、高覆蓋率、耐陰、耐旱、耐寒、耐踐踏等特性外,也不能成為作物病蟲害的滋生源。(https://goo.gl/MxrPXk)

採用自然農法得當,除了同樣可以達到防蟲制菌與施肥的效果之外,最重要的是它不會產生生態環境破壞、糧食安全危機與人體健康危害等外部成本,等於說它對台灣整個自然生態與社會都是很有幫助的。但是慣行農法轉成自然農法的初期,它的產量會比較少,主要是因為倘若一塊土地它過去是使用慣行農法,初期轉為自然農法的話,要讓那個生態恢復回來,是需要一段時間的,所以在這一段恢復的時間以內,必然產量會減少,也就是需要經過一個所謂的陣痛期。但是一旦做上來之後,其實自然農法它的產量並不會比慣行農法低,而且對整個生態環境、農民與消費者健康,都是很有好處的。

最後還有一種最高階的農法稱為「有機農法」,也就是要通過「有機認證」。有機認證的條件比較嚴苛,不但土壤裡面不能有任何化學、重金屬成分,且都要經過檢驗,然後作物也都要經過抽驗,不能有任何農藥殘留,或者化學肥分在上頭。這套系統的的建立,是要透過有機認證單位去認證,它有固定的專員在做抽檢,這樣它就形成一套機制,強制地讓你不能去使用那個農藥,或者化學肥料、除草劑之類的。

而且,有機認證它的條件比較多,譬如講,如果你的周遭有其他慣型農法農園的話,你就沒有辦法認證,因為農藥會有空飄的污染性。再來就是如果你的水源是共構的,那也沒有辦法申請。或者是地目不符(譬如山上有些是林班地),或者國有財產局的地,那也都不能通過有機認證。有機認證是透過認證單位執行的一種強制檢驗機制,所以它有效確保了農產品的安全性。因此,有機認證就是最能夠讓人家產生信任的。

而信任度次於有機農法的就是自然農法。因為自然農法它沒有一定的考核機制,所以只能是透過農民自己去檢驗,證明說這個東西沒有任何農藥、化學肥料等等。但是務農就是要對得起天地良心,做自然農法,雖然消費者不見得可以看見你的作物是否如你所說,完全沒有使用農藥化肥與除草劑,但是你必須要對天地良心負責,否則會遭報應的。你做的事情雖然別人看不見,但是老天都看的見,所以自然農法其實是一種自己對天地人負責的耕種態度與方法。

老爺兩的企業社會責任

老爺兩現在的種茶原則就是有機排在第一,把有機這塊視為最重要,不斷擴大有機栽培的面積。老爺兩找有機茶農合作,透過契作的方式,建立整個有機栽種系統,而且種植面積越來越廣。如果契作茶農還沒有條件做到有機農農法,就暫時至少先採取自然農法,最終也希望其能轉型到最高階的有機農法栽種。老爺兩不斷推廣台灣茶農採用有機與自然農法,然後慢慢不斷地去降低台灣茶園對慣行農法的使用,這就是老爺兩多年來一直在堅持的志業。

老爺兩老闆劉充霈認為,說服其他的茶農,向其宣導不要用慣行農法,那老爺兩本身就是要做一種榜樣。如果老爺兩自己都做不好的話,或者說產品銷量不好,或者說沒有一個固定通路,或者說事業無法有效開展的話,就很難去說服其他茶農跟進去做有機與自然農法。但是如果老爺兩自己做得很好,茶葉品質也很好,在市場上廣受歡迎,銷路也很好,這樣的話其他茶農也會看,他會想說人家都做得成了,我是不是也來嘗試做做看。

老爺兩一路走來一直秉持一種社會責任,就是做一個有機與自然農法的榜樣,這就是老爺兩老闆劉充霈的基本理念,也就是要幫助台灣更多的茶農走向無毒、健康、有機栽種。這樣對生態環境、對社會大眾、對茶農本身,或者對天對地,每一個環節都有好處。反之,若採用慣行農法,基本上就是走入一個死胡同,只會越陷越深,讓這個環境越變越糟。

老爺兩老闆劉充霈說:「我個人的理念,就是一定要讓這塊土地,找回那種真正自然、原始的狀態」。

Similar Posts